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7, 2009的文章

打破自己,重新再來

如果不能打破自己舊有的行事風格、價值信念,那怎麼會有新的自己? 如果繼續使用舊有的方式進行,又怎能奢望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

病理觀/ 希望觀

個案記錄與個案報告表是否可以交給當事人看?如果寫的都是當事人所同意的事實,有何不可?但是現在大多數的個案報告都是以病理觀在敘說,當然不敢拿給當事人看囉。不過者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當事人來到諮商室,都是在談問題與困擾,當然寫下來的都是負向的問題囉。不過當以敘事治療的眼光在看當事人時,會看到許多影響問句(行動藍圖與意義藍圖)、外化問句、獨特結果、內在外在資源、熱情與渴望、重新會員化,如果都是這樣在書寫的,也都是當事人所認同的,有何不可?更何況還有可能讓他感到更有力量,不是嗎?

案主問題概念化

主述問題不等於問題分析。 主述問題是以案主的知覺及思考架構來陳述他現在所遇到的問題及原因。 問題分析(或是案主問題概念化)是以心理師的思考架構來陳述案主現在所遇到的問題及脈絡因素。 如果寫的好,接下來的介入計畫就好寫多了。

外化不等於外在歸因

外化是把「問題(困擾)」放到人之外,人可以在一個不受問題污染的情況下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人可以在自然有力量的情況下去面對及解決問題。 外在歸因是人把所有的製造問題的責任全推到他人(或上天)身上,所以解決問題的key也就不在自己身上。 兩者很不一樣,千萬別因為案主開始進行外在歸因的時候,就不敢進行外化了。

雙主體:它與你

所謂的外化,就是將問題和人做區隔,人是人,問題是問題,當案主說:我把悲傷的情緒放在心裡,而這時心理師該如何進行外化?試舉二例: 1-1. 你把那個情緒放在心裡多久了? 1-2. 那個情緒什麼時候開始住在你的心裡面? 或是: 2-1. 你什麼時候可以把那個情緒拿出來? 2-2. 那個情緒什麼時候會想要離開你的心裡面? 似乎都是在做外化,但是感覺差很多。 當所用的主詞是第三人稱(它)時,感覺上有兩個主體在運作,一個是人,一個是問題,而問題有它自主的企圖、詭計、需要、期待、想法等等;而當使用的主詞是第二人稱(你),這似乎是把人當成主體,而問題成了受體,如此,問題又回到了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