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30, 2015的文章

少,即是一種福分

少,即是一種福分。能夠領會這道理,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多,往往是跟貪念在一起,貪多的結果,可能會帶來兩難的矛盾,擁有了那個,也就代表著失去擁有另外一個的可能。這樣『擁有帶來幸福』的信念與信仰可能會伴隨著另外一個對立面的想法-『失去就是一種不幸』。 其實『擁有帶來幸福』、『失去就是一種不幸』都是一種理解世界的建構,我們可以採取這樣的概念去詮釋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也可以選擇另外一種角度去詮釋這個世界。比如說:『因為擁有所以也隱藏著失去的擔憂』、『失去了,反而換回了安樂(財去人安樂)』。不是說哪種概念優於另外一種概念,而是要說明的是,人是有選擇的,或許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命運,但是人們可以選擇要用哪種角度去詮釋、解讀生命故事,在這個選擇裡,人是自由的。 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鼓勵消費的訊息,不斷的告訴我們,只有不斷的消費才能帶來偌大的幸福。但,事實是這樣嗎?恐怕不一定,剛剛好的『有』可以帶來滿足感,但超過了,就不一定帶來同等的快樂。 開始領略『少,是一種幸福』,目前的我只是等同於幼稚園的修鍊等級,我知道,還要不斷的修練,不過現在已經開始有種解放的感覺。

因為有了孩子,才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因為有了孩子,才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這並不是說,只要有了孩子之後,做父母的我們就「自動升等」成一個更好的人,不是的。 這是說,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裡,孩子和我們的關係,就像是個反射鏡,反映出不完美的自己,是在和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衝突、生氣、自責、悔恨之後,身為父母的我們,也開始學習接納自己原來就是個不完美的人,當然更是一個不完美的父母。我們不過事在和孩子的互動及關係中,慢慢學會如何當一個美好的爸爸或媽媽,因為只要我們仔細反思,我們會發現,孩子會不斷告訴我們,他們喜歡怎樣的父母,不喜歡怎樣的父母: 他們喜歡關愛、在乎他們的父母,不喜歡那個疏忽他們的父母; 他們喜歡那個願意好好跟他們對話的父母,不喜歡那個使用暴力對待他們的父母; 他們喜歡那個對他們感到好奇的父母,不喜歡那個自以為什麼都懂的父母; 他們喜歡那個懂得欣賞及鼓勵他們的父母,不喜歡那個只挑剔他們缺失的父母; 他們喜歡那個給予安全界限的父母,不喜歡那個沒有原則的父母; 他們喜歡那個信守承諾的父母,不喜歡那個說話不算話的父母; 他們喜歡那個以身作則的父母,不喜歡那個只說不做的父母; ................... 雖然不容易,但是在這些經驗裡,只要我們願意誠實面對自己,誠實面對關係,我們就有機會變得更好,逐步轉變成自己喜歡的樣態,這是做父母的人們所擁有的特權,但也是功課。

「迴響團隊模式 」團體督導會

團體督導( group supervision )不同於個案研討會( case conference ),個案研討會的焦點在於個案問題的研討,它讓與會相關成員能夠用其各自的觀點去陳述彼此對於個案的評估、理解(甚至是診斷),對於未來的計劃處遇尋求共識;而 團體督導的焦點則在於接受督導的心理師(輔導人員),它讓受督者重新敘說自己在心理諮商過程裡與案主相遇所發生的故事,協助受督者能夠從這些故事裡看見自己的理論視框、諮商意圖與盲點,進而形塑屬於個人的諮商理論與技術。兩者的組織成員、目的及進行方式都不相同。 這次的團體督導會運用迴響團隊( reflecting team )的模式進行,每次都會安排一位夥伴擔任受督者接受帶領者的訪問,其餘夥伴擔任迴響、見證與反思的角色,讓每位成員都能參與在整個團督的過程,除了協助心理師接受督導之外,也透過實務的演練,讓參與的學員可以從實際的體驗中去學習迴響團隊模式的團體督導理論與技術。 迴響團體的團體督導每次進行約需 3 小時, 共分成敘說故事( to tell stories )、見證與迴響( witness & reflection )、再敘說故事( to retell stories )及團體討論等四個階段, 與會學員從敘說故事或是見證與迴響故事裡,有機會從後設立場反思自己的諮商意圖、視框與盲點,也有機會用敘事治療的眼光來和夥伴進行對話,透過團體的討論,獲得更多諮商及督導能力的進展。 預計每一個月聚會一次,利用週六上午三個小時,一起進行團體督導,每次督導會邀請一位夥伴提個案進行督導討論,我會以迴響團隊四階段的模式進行訪問及帶領。不管你是心理師、醫師、輔導老師、社工師或助人志工們,只要你喜歡敘事治療或是後現代取向的心理治療模式,都非常適合參與這次的團體督導,因為 迴響團隊的模式奠基於一種後現代取向的哲學觀,它對人的尊重,對在地性知識的肯定,對社會脈絡的關心,期待你的加入,成為合作對話取向心理諮商的學習夥伴。 ▇ 關於帶領者 : 學習敘事治療及合作治療之後,發現這些學習並不只是為了學到諮商理論的知識,它更是一種生命的實踐。 知道( knowing )是一回事,但是學習( learning )又是另一回事。知道一個理論,如果沒有仔細花心力去練習、修正及反思,那也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只有不斷練習與被督導,才有...

「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讀書會--走入Michael的敘事花園

慢 看 一波波香氣襲來 震撼著快歇息的身體 隱喻的外化 帶出可察覺的距離 行動與意義的藍圖   在生命中相互激盪 靈魂的意圖   如寶藏般被探索 [1] 敘事治療是什麼?要如何來學習敘事治療? 或許你也曾經聽過身旁的人介紹過敘事治療,或許這是你第一次聽過敘事治療,都很好,我想要用一段文字來說明敘事治療的美好,這是 Michael White 的老朋友 David Epston ( 2008 )所寫的一段文字: 此類治療不把精神失常者當成是病理常識中的病人,而當成是因經驗而承受許多苦的患者,患者不是經驗的客體,而是經驗的作者或是主體,我們都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某些事。 …… 療癒痛苦的態度不是想分析或填補痛苦的深淵,而只是想單純的確認他們不孤單,我們的精神或多或少都失常,在這方面我們是同胞。 或許你在這段文字裡就嗅出,敘事治療獨特的一股味道,那是一種想要用「人」的狀態和其他人們好好在一起,透過陪伴,共同走過一段痛苦的幽谷。 我是一個浸泡在敘事治療氛圍成長的心理師,這是個喜歡帶著好奇、不批判的眼光在看待彼此的團體,因為在這樣既尊重又解構的氛圍,人們可以活得很自由,生命因為自由而更加的流動。這一切都要感謝過去在敘事治療實務及理論耕耘前輩們的努力,特別要感謝這個理論的創立者 --Michael White 老師。 Michael 留下的專書-「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是他在晚年系統化的介紹敘事治療相關的理論與技術,想要學習敘事治療的朋友們,或許可以從這本經典著手,用 Michael 老師的語言來介紹敘事治療,不僅可以看見理論的脈絡,也可以看見他是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在心理治療的現場。 預計每兩週聚會一次,利用週六上午三個小時,一起討論這本書,每次聚會只專注討論其中一章,我也會分享我是如何將這些理論技術實踐於心理茲諮商工作上。不管你是心理師、醫師、老師、護理師、社工師或輔導員等,只要你對敘事治療有興趣,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這本書,讓我們共同走進 Michael 的敘事花園。 帶領人:連廷誥心理師     諮商實務工作十餘年的經驗,近幾年專注於敘事治療、迴響團隊及合作對話取向的學習及實踐。近幾年來,開始在「穩定」及「冒險」兩種不同世界裡獲得滋養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