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2, 2018的文章

連心家反思對話空間的由來

圖片
這次舉辦讀書會的地點是在「連心家反思對話空間(註)」,這裡是我在離開穩定的學校教職工作之後,和兩位好友所共同成立的工作室。 每個語言背後都有它獨特的生命故事,我也想要好好說說「連心家」及「反思對話空間」這兩個語詞的故事與意涵。 「連心家」的故事與意涵 會取「心家」為名,因為實在是很喜歡「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這句話,衷心期望這裡可以成為許多人的「心家」。 我是一個很眷念家庭的人,這輩子在事業成就上我沒有什麼太大的野心,但我很喜歡家庭溫暖的氣氛,我喜歡「家人們」圍著昏黃的燭光,在舒服樂音的陪伴下,靜靜的聽著彼此內心的話,可以聽見心裡面各種不同的聲音,有勇敢、害怕、不捨、懊悔、快樂或是渴望等等。有的時候,聽者給幾句真心的回應,要不然,就只是安安靜靜的望著對方也是很好的。很奇怪,我就是很喜歡這樣的感覺,那會浮現出人與人連結的畫面。 會在「心家」之上加上一個「連」字,除了反映我的姓氏之外,其實「連」這個字也有「連結、相連」的含意,我認為,「連結」是人們內心的渴望,人渴望與其他人有連結,是被懂的,是有歸屬的,而非一個人孤零零的存在,所以也就開心的加上這個字,讓「連心家」成了這個工作室特有的名稱。 「反思對話空間」的故事與意涵 會採用「反思對話空間」,是反映我這幾年進行家族心理晤談、團體督導時的工作型態。我一開始喜歡採用「迴響團隊(reflecting team)」的方式進行團體督導或帶領讀書會,透過「敘說、迴響、見證及再敘說」的過程,讓多元聲音可以在一個自由空間裡彼此迴盪著,沒有哪一個聲音是優於其他聲音的,每個聲音都可以平等的被聽見,這樣尊重「多元聲音並存」的概念,也就真正實踐了後現代思惟裡「多元真實」的概念。與會的成員們從一開始的陌生,直到後來的喜歡與享受,最重要的也就解放了自己原先受錮的思想,而享受於多元並存的自由當中。 之後在吳熙琄老師的帶領下,閱讀了Tom Anderson老師的文章,他們將迴響團隊的概念再擴大,認為與會的成員都是反思對話的夥伴,每個人既是敘說者,也是迴響者,彼此之間的對話是一種連續循環的過程,永無終止的時候,所以就將原有的概念擴增為反思對話過程(reflecting processes),我更喜歡這樣的語言,「說者」與「聽者」在彼此一來一回的對話過程裡,就共同創造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