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在禪繞畫裡相遇」—午後的靜心療癒課

如果你想在假日為自己留下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 如果你也愛禪繞畫 那麼, 我們一起在禪繞畫的世界裡和自己約會吧! 讓我們在靜心裡 遇見彼此 遇見自己~ ►第一梯次:入門篇 ■主題:我的第一張禪繞畫—入門篇 ■時間:2018.12.16(日) 下午1:30-4:30 ■內容:禪繞畫的理念與生活/基本圖形/強化的技巧(光環、陰影、閃爍、圓化)/黑磚與水漾筆的基礎 ■材料:官方白色方型紙磚4張、官方黑方型紙磚2張、官方白色蝸牛紙磚1張、櫻花牌白色水漾筆1支、櫻花牌PM學習筆1支、官方白色炭精筆1支、官方紙筆1支、棉麻束口袋1個 ■費用:優惠價1800元(含材料費) ►第二梯次:進階篇 ■主題:一起來玩禪繞畫—進階篇 ■時間:2018.12.30(日)下午1:30-4:30 ■內容:一圖多變/解構圖樣/強化與構圖/用禪繞畫寫心情日記及自由書寫 ■材料:官方白色方型紙磚6張、官方白色蝸牛紙磚1張、櫻花牌白色水漾筆1支、櫻花牌PM學習筆1支、官方白色炭精筆1支、官方紙筆1支、素描本1本、棉麻束口袋1個 ■費用:優惠價2000元(含材料費) ►帶領人:林漢瓊 Saya 禪繞畫認證教師(CZT-Asia#7)/ 諮商心理師/合作治療國際認證 ►活動地點: 連心家反思對話空間(近明誠二路,詳細地址於報名後通知) ►優惠方案: 1.兩階段同時報名繳費可享85折優惠。 2.好友方案:約好5位好友一起報名可享8折,日期可以自訂後與帶領人協商。 ►活動人數:每梯人數限5人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報名表單: https://goo.gl/forms/7LFwa0anczFKfqar2 (請進入報名系統報名後提交即可) ►報名繳費:我們將在收到您的報名資料,盡速回覆,請在確認有名額後再繳費(請於確認報名後一周內完成匯款,並email告知匯款後四碼) ►匯款帳號:中國信託商業銀行(822) / 帳號:565540013746 ►連絡E-mail: lin6629@gmail.com

「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八堂課」閱讀對話工作坊

當一個人敘說自己的故事,不論是困境或順境, 如果隱含其中的生命旋律能被聽見,被好好理解與回應, 人們常能在這樣的過程中也看見自己。 —引自 黃錦敦 ,「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 有人問我,要如何才能學好敘事治療?我常推薦他去參加黃錦敦老師在敘事咖啡屋所開設的「來泡敘事的湯」工作坊。因為我發現到,這些參加錦敦老師所帶領工作坊的朋友後來有了一些轉變,他們在長期的浸泡之後,身上也長出了屬於每一個人獨有的敘事風格,我好喜歡他們這樣的轉變,我相信,這些成熟與演化,都跟他們參加錦敦老師的「來泡敘事的湯」工作坊有關。 也許你也曾經很心動,但卻因某些機會而錯過錦敦老師的敘事實踐工作坊,但,沒關係,溫暖又貼心的錦敦老師特地整理這十年來帶領工作坊課程的精華,而寫出了這本書—「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這本書有多好?有一位長期跟隨錦敦老師「來泡敘事的湯」的老湯友說,看著書本裡的文字,就好像看見錦敦老師在你面前說話一樣。 我很喜歡錦敦老師用這樣的方式去介紹敘事治療,他使用許多在地性的語言與故事例子去介紹敘事治療的概念與技術用法。這本書總共有十五章,分成上下兩篇。上篇,包含了八堂課,是錦敦老師以麥克懷特的敘事治療論述為基礎,透過他多年來的實踐經驗所整理的內容,裡頭包括有:敘事對話、敘事的氛圍、獨特結果的找尋和豐厚、外化、重組會員、再次說「哈囉」等,這些都是錦敦老師用他自身多年在敘事治療學習、治療、督導、教學及生活實踐的體會與感動,他用著一篇又一篇動人的故事以及在地性的語言,去傳遞敘事治療的美好。 我也在想像著,如果有一群對敘事治療有興趣的人們可以聚在一起,然後共同閱讀、敘說(故事)、對話、反思及創造,除了能在書本的文字中好好去體會到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方法,更在這樣敘說與對話的過程中,創造出屬於另一群人們的敘事實踐故事。 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畫面,也是「連心家反思對話空間」一直想做,也正在進行的事情。所以我就自告奮勇的來帶領這個「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八堂課」閱讀對話工作坊,過程裡除了閱讀以外,更會在每次的聚會裡,透過彼此的對話、反思及演練,去學習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技術,可以的話,更希望能夠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激盪出更多好奇、尊重、欣賞、開放的對話,希望用「閱讀」及「對話」去理解及實踐敘事治療的在地性知識。 參加對...

「兒童敘事治療」基礎訓練工作坊

語言就是世界,用不同的語言去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就會創造出各種不同的自我圖像及世界來,敘事治療重視當事人是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的語言及方式去敘說自己的生命。 不同的敘說,產生不同的生命意義與認同。持續不斷的負向、受困的故事敘說,會讓人們相信自己是沒能力的,也無法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因應生命裡出現的問題;所以敘事治療取向的心理師,會陪同並協助人們探尋身上本來就有的生命寶藏故事,並進而豐厚這些原先不易看見的亮點故事。 有一些喜歡敘事治療甚至長期浸泡的朋友們會問我:「我也很喜歡敘事治療的哲學觀以及技術,也好想用敘事治療的概念去陪伴兒童,但是當我們在遊戲治療室跟兒童工作的時候,想多跟這些正在受苦的孩子們探問支線故事,常常覺得卡卡的,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這到底是為什麼?」這些困惑及挫折的聲音,不時的困住這些渴望將敘事治療運用在兒童諮商的助人工作者身上—這也包括我。有些朋友心中常常出現類似這樣的疑問: 在諮商過程裡,要如何以「外化問句」的技術去訪問兒童案主? 在諮商過程裡,要如何以「獨特結果問句」的技術去訪問兒童案主? 在諮商過程裡,要如何以「重新會員化問句」的技術去訪問兒童案主? 在諮商過程裡,要如何建構「見證與迴響」的團體,又該如何進行? 兒童敘事治療的空間規劃及藝術遊戲媒材為何? 在諮商過程裡,要如何和兒童共同編寫其偏好的生命故事呢? 如何場面構成?也就是如何在一開始就讓諮商歷程能夠以敘事治療的方式的進行? 兒童敘事治療的諮商目標為何? 以敘事治療的脈絡來看,如何評估兒童在諮商的進展呢? 如何可以同時跟兒童及其家人、照顧者一起工作呢? 作為心理師,我很喜歡跟孩子一起工作,孩子單純、脆弱、直接又具有豐富想像力,跟他們一起工作很開心,但這要在能夠進入他們的世界為前提,而敘事治療裡所傳達的哲學觀,透過生命故事的敘說,正可以協助兒童們打開封閉的心靈,用亮點及渴望的眼光去重新編寫他們的生命故事,重新建構自我的認同與生命意義,以重拾更多正能量去迎向未來生命的挑戰,這是在陪伴兒童時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如果你也想要學習如何以敘事治療的哲學觀及技術去陪伴並賦能兒童,並將這樣的學習及體驗應用在助人工作或是家庭生活裡。歡迎你們報名參加這次的「兒童敘事治療基礎訓練工作坊」,共同去經歷敘事治療的美好世界。 活動費用 :原價6,400元。但有...

闖進兔子洞,魔幻情境的敘事治療----「兒童敘事治療讀書會」

「闖進兔子洞—魔幻情境的敘事治療」,這個書名太有趣了,彷彿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那隻兔子,即將帶領我們進入一個魔幻的世界,用無邊無際的想像力去重新認識兒童。 這是一本坊間少有的書,因為它不僅介紹了敘事治療理論及技術,而且特別著眼在兒童及其家庭上,它用了很多實際的案例去說明,如何用敘事治療的概念去訪問及陪伴正被問題所困的兒童及其家庭。 這裡頭有專章說明如何以「外化問句技術」、「生命寶藏故事(支線故事問句)技術」、「重新會員化問句技術」、「迴響及見證團隊技術」等方法來訪問孩童,並和孩童建立合作同盟關係,不僅有理論介紹,也有著實際的案例說明。 敘事治療也看重文化、社區及家庭對於孩童的影響,所以在這本書裡也以案例去解釋說明以病理化觀點看待孩童的風險,以及如何以多元文化的觀點重新看待家庭功能、青少年次文化等,用系統觀點去看待孩童的問題。 我在準備帶領兒童敘事治療工作坊的過程裡,遇見了這本書,覺得它也帶給了我許多啟發與反思,如果你也想要學習兒童敘事治療(如何將敘事治療的概念運用在兒童諮商上),好好閱讀這本書,或許你們也會有一些體會及學習才是。 這個讀書會將會聚集一些對兒童敘事治療有興趣的朋友,如果你也喜歡透過共同閱讀、學習、討論、分享甚至是反思實踐敘事的話,歡迎你來加入我們這個「闖進兔子洞—魔幻情境的敘事治療」讀書會,跟我們一起進入奇幻的兒童敘事治療世界裡。 帶領者:連廷誥心理師    諮商實務工作二十餘年的經驗,專注於敘事治療、反思對話及合作對話取向的學習及實踐。近幾年來開始在「穩定」及「冒險」兩種不同世界裡獲得滋養的養分,心裡空間不斷擴大,因而能夠好好照顧自己、家人、朋友、學生及案主。喜歡旅行、登山,喜歡從旅行中看見世界及認識自己,也把生命當成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希望能在旅行創造更多冒險的故事。      專長:遊戲治療、敘事治療、合作對話、反思對話、後現代取向督導 學歷: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系哲學博士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台南師範專科學校普通師範科 合作對話取...

盲人摸象 vs. 後現代思惟

公布這次的「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讀書會」的報名簡章之後,很多朋友來信詢問,「後現代」是啥玩意?「社會建構」又是什麼碗糕?我也很難用幾句話講清楚,不過,我試著用一個故事來說說我對它們的理解。 對我來說,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就是一種生命態度,是一種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它認為人世間沒有絕對正確的真理,你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有機會看見不同的面貌,如果戴著不同顏色的眼鏡看待這個世界,你就會看見不同顏色的世界,世界只有一個,但是眼鏡卻有許多種。 小時候讀過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小時不知這故事出處,現在google之後才知道乃出自佛經),故事大致上是說,有一群眼盲的人們被帶到大象面前,請他們用手摸大象的身軀,然後說說他們所認知的大象是什麼模樣。 第一位摸到大象的耳朵,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個大扇子。」;第二位摸到大象的身體,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堵牆。」;第三位摸到大象的腿,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棵樹。」;第四位摸到大象的尾巴,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條繩子。」;第五位摸到大象的鼻子,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根水管。」,對這些盲人來說,他們都用各自的語言敘說了自己所認為的真實,然後相信了這個真實。 後現代思惟讓人們重新去檢視自己原先所堅信的真理,因為真理是在特定時空環境裡的人們所建構出來的,所以不應該用「理所當然」的態度去看待它,而是開始用好奇的態度去理解「真理」背後的脈絡與故事,也就是說,去好奇是哪些故事及脈絡建構了這個「真理」。當開始願意去理解真理背後豐富的故事之後,你才更能知道,每個人所深信的真理,背後都有著如此豐富的故事,不同故事敘說,建構出不同的真實。 了解後現代主義所提出的理論,究竟對我有什麼幫助?越深入學習這些心法之後,在「了解自己」、「人際相處」上都越有了解放的自由。為什麼?因為當有人跟你想法不一樣時,你就知道,這是代表著是兩套不同的社會脈絡及故事敘說,在你眼中,對方的言行舉止是那麼的荒謬不合理的,但在各自身處的社會及脈絡裡,卻是再合理不過了。所以無須去爭辯誰對誰錯,而是試圖去理解這些不同想法背後的脈絡與故事。 「理解」擴增了人們看待世界的視野,也重新認定「差異」的重要性,雙方的「差異」不再是對錯之爭的來源,反而是培育相互理解及多元真實的養分。從後現代的眼光來看,「差異」不應被消滅,而是應該被好好的尊敬。...

連心家反思對話空間的由來

圖片
這次舉辦讀書會的地點是在「連心家反思對話空間(註)」,這裡是我在離開穩定的學校教職工作之後,和兩位好友所共同成立的工作室。 每個語言背後都有它獨特的生命故事,我也想要好好說說「連心家」及「反思對話空間」這兩個語詞的故事與意涵。 「連心家」的故事與意涵 會取「心家」為名,因為實在是很喜歡「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這句話,衷心期望這裡可以成為許多人的「心家」。 我是一個很眷念家庭的人,這輩子在事業成就上我沒有什麼太大的野心,但我很喜歡家庭溫暖的氣氛,我喜歡「家人們」圍著昏黃的燭光,在舒服樂音的陪伴下,靜靜的聽著彼此內心的話,可以聽見心裡面各種不同的聲音,有勇敢、害怕、不捨、懊悔、快樂或是渴望等等。有的時候,聽者給幾句真心的回應,要不然,就只是安安靜靜的望著對方也是很好的。很奇怪,我就是很喜歡這樣的感覺,那會浮現出人與人連結的畫面。 會在「心家」之上加上一個「連」字,除了反映我的姓氏之外,其實「連」這個字也有「連結、相連」的含意,我認為,「連結」是人們內心的渴望,人渴望與其他人有連結,是被懂的,是有歸屬的,而非一個人孤零零的存在,所以也就開心的加上這個字,讓「連心家」成了這個工作室特有的名稱。 「反思對話空間」的故事與意涵 會採用「反思對話空間」,是反映我這幾年進行家族心理晤談、團體督導時的工作型態。我一開始喜歡採用「迴響團隊(reflecting team)」的方式進行團體督導或帶領讀書會,透過「敘說、迴響、見證及再敘說」的過程,讓多元聲音可以在一個自由空間裡彼此迴盪著,沒有哪一個聲音是優於其他聲音的,每個聲音都可以平等的被聽見,這樣尊重「多元聲音並存」的概念,也就真正實踐了後現代思惟裡「多元真實」的概念。與會的成員們從一開始的陌生,直到後來的喜歡與享受,最重要的也就解放了自己原先受錮的思想,而享受於多元並存的自由當中。 之後在吳熙琄老師的帶領下,閱讀了Tom Anderson老師的文章,他們將迴響團隊的概念再擴大,認為與會的成員都是反思對話的夥伴,每個人既是敘說者,也是迴響者,彼此之間的對話是一種連續循環的過程,永無終止的時候,所以就將原有的概念擴增為反思對話過程(reflecting processes),我更喜歡這樣的語言,「說者」與「聽者」在彼此一來一回的對話過程裡,就共同創造出了...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讀書會

緣起 聖嚴法師曾經說過:「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因此,聖嚴法師發下宏願,要終生弘法。這是我所嚮往及尊敬的境界,一個人,一輩子,一個宏願,然後認真的去實踐它。 這幾年,在熙琄老師及合作對話取向課程的薰陶之下,我享受後現代哲學學習的每個片刻,在其中透過閱讀、反思、對話及實踐,我有了一些轉化,我喜歡這樣的轉化,因為這樣的轉化有助於我有效的去因應這幾年生命階段裡的挑戰及難題。 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弘揚「後現代取向」的一顆小小種子,希望可以透過帶領讀書會、工作坊的反思對話過程,可以讓更多朋友參與在「分享、回饋、反思、對話及迴響」的美好當中,希望能藉此培育出更多跟我一樣的小小種子,將後現代哲學態度實踐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及生命當中,並讓身旁的人們因此得到更大的福氣。 讓合作對話及反思對話的美好,可以更為人所知,更多的喜歡,這是我的初心。 實踐場域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這本書是由社會建構論的倡建者格根(Kenneth J. Gergen)及陶斯學院(Taos Institute)副主席邁可納米(Sheila McNamee)於1992年邀請一群後現代取向的同好所共同完成的一本好書,直到去年(2017年)才由心靈工坊及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所共同翻譯出版。所談論的是社會建構論的心理治療,但主題包羅萬象,包含有:家族治療、合作對話、反思團隊、敘事治療等等,在當時,對於如何在心理治療領域實踐社會建構論,這些作者們可都是投入極大的熱情,編輯能夠號招他們來完成這本書,也真是不容易啊!這本書雖然已經是25年前出版的書了,但我覺得很適合作為想要學習社會建構論及後現代思惟的入門書籍。 在我這幾年浸泡在後現代思維的經驗裡,我覺得組成學習社群一起閱讀、討論、反思,進而實踐,是最好的方法,不僅可以擴增自己的學習經驗,也可以相互扶助,持之以恆的共同學習下去。就讓我們從這個讀書會開始,一起進入後現代反思對話學習及實踐的旅程吧! 帶領人:連廷誥心理師    諮商實務工作十餘年的經驗,專注於敘事治療、反思對話及合作對話取向的學習及實踐。近幾年來開始在「穩定」及「冒險」兩種不同世界裡獲得滋養的養分,心裡空間不斷擴大,因而能夠好好照顧自己、家人、朋友、學生及案主。喜歡旅行、登山,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