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幸福的哲學態度--給予

學習「心理諮商」也將近20年了,一直想要找到如何幫助 人們面對人生的苦難及苦痛的方法,或者是說,我想要找到 如何減少痛苦,增加快樂,在這幾年陪著案主面對他的痛苦 ,卻也常常苦無對策,好像沒有速成的辦法,也就只能好好 陪著他度過這個階段,今天真格地想著,究竟-- 「幸福」的核心本質是什麼? 為什麼有人可以活得很幸福? 有人卻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如何的難熬與痛苦?why? 是老天爺的不公平嗎? 或是每個人的潛在基因的作祟? 仔細思索哪些在社會上很幸福、很快樂的人們,他們都有哪 些共同特質與能量?而那些過得很痛苦、煎熬的人們,他們 又都是具有哪些共同的特質與能量呢? 我真的想著,我發現,或許「能夠給、願意心甘情願的給」 的行為有助於增加幸福、快樂的能量,只要發自內心的願意 「給予」,不管是給自己、給家人、給朋友或是給社會上一 些不認識的人們,都能帶來幸福與快樂的能量。 給自己一份小禮物、成就感也是一種「給」,給家人朋友照 顧及陪伴,也是一種「給」,捐款給比你更不幸的人們、作 社會志工服務需要幫助的人,當然也是一種「給予」,給予 的少少的,幸福就少少的,給予的多多的,幸福就多多的; 給予的小小的,幸福就小小的,給予的大大的,幸福就大大 的。鼓勵自己、鼓勵他人願意心甘情願的「給予」,或許就 是增加幸福感受的不二法門。 我也曾經這麼認為,擁有等於幸福,得到越多東西,幸福越多,所以努力再努力,渴望能擁有金錢、愛情、學歷、名望或他人的肯定等等,得到了,真的會有快樂,最大的快樂就在擁有那一刻達到最高峰,之後,快樂效應就迅速遞降,而且在過程中常常也是付出了代價,有時是健康,有時是親情或友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爭取獲得的過程,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我能早些領悟這道理,或許就不會走這麼多的辛苦冤枉路吧!

Kenneth Gegen社會建構中對話與關係的新思維工作坊

我要推薦一位大師工作坊,有興趣的朋友可別錯過了。     社會建構理論是敘事治療、 合作對話取向等後現代治療學派的哲學基礎, 從社會建構的哲學態度出發, 就更能體會及理解後現代治療學派在談的「not knowing」、「當事人是他生命的專家」等概念, 在熙琄老師的邀請下,Kenneth老師即將於10/3- 5到台北進行三天的工作坊。 我沒有參加過Kenneth老師的工作坊, 但曾經在youtube上聽過他所講解的社會建構理論, 感受到他老人家深入淺出的講解,熙琄老師也極力的推薦, 所以喜歡後現代治療哲學的朋友們,可不要錯過這次學習的機會。 報名請參考下列網址: http://www.doctorwu.info/?p=579

合作對話取向讀書會(2014暑期班)招生了!

目前報名人數: 9 人 造成改變的關係與對話 -- 「合作對話取向讀書會」 合作對話,是在學習 -- 如何可以在不委屈自己的情況下, 還能夠好好的跟情人、家人、朋友在一起, 透過關係建構的哲學精神去對話, 透過對話達成相互理解及合作,甚至療癒了彼此。 合作治療取向不是技術, 它是一種生命實踐的態度, 邀請您成為我們的對話夥伴。 這幾年我都浸泡在後現代取向的學習裡,從焦點解決取向( solution focus brief therapy )一直到敘事治療( narrative therapy ),更重要的是,也都努力在生活及生命裡實踐後現代的哲學觀及態度,很開心,也很喜悅。 在前幾年就接觸了 Harlene Anderson 所提出的合作取向治療,很喜歡裡面所提出的哲學思考,而且,它還是我所喜歡的後現代哲學觀,真是太好了。但當時因為缺了老師導讀,也沒有同伴一起閱讀,雖然認真的讀完兩大冊,但仍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知道的還是知道了,不明瞭的還是不明瞭了。 這樣的缺憾,直到去年聽聞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開辦「合作對話取向認證課程」之後,終於得以圓滿了。我馬上報名參加認證課程,並開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聽課,一起討論,共同品味合作與對話的哲學之美,也沉浸於 Harlene Anderson 大師的指導與示範,對於社會建構、詮釋學及對話理論有了更詳細的理解,也深刻體會到,敘事治療裡所談的「未知( not knowing )」、「去專家」的背後,原來有這麼重要的哲學思考過程。這樣的思考與對話,也幫助我更貼近了敘事治療以及迴響團隊。 因為這樣的緣故,從去年開始,我也陸陸續續帶領了三個合作對話取向的讀書會,一群對於學習後現代取向及合作對話有熱情的朋友聚在一起閱讀與討論,因著大家一起來閱讀、共同對話,一起分享在實踐知識時所帶來的喜悅、疑惑、興奮或困頓,大家都學得很開心,也更能體會合作對話的哲學精神,我認為對話是重要的,學習是要有夥伴的,這樣的學習才更具有合作對話的精神,也才更能有持續學習的動力。 所以不管你是心理師、醫師、老師、護理師、社工師、輔導員等,只要你對後現代哲學觀有興趣,我們一起來閱讀「合作治療實務 — 造成改變的關係和對話 (註一) 」這本書,平均每兩週聚會一次,利用週二下午兩個半小時,一起閱讀這本書,每次聚會只

自由書寫與敘事對話工作坊

目前報名人數:10人。 用書寫,來譜自己的曲、唱自己的調 書寫,釋放靈魂 書寫,對自己誠實 書寫,與自己同在 書寫,是一種聆聽與接收 書寫,更是對話與探索 書寫,是一種分辨與釐清 書寫,更是內在混雜顏色的還原歸位 書寫,所帶來的: 是一種陪伴與支持的感受 是一種看見自己的清明 是一種陪伴自己釐清雲霧的過程 是一種把自己越說越明白的過程                                                                                                      廷誥說: 『 為什麼想要來帶領這個工作坊?或許就是因為我自己這一段時間以來,每當遇到心裡面有困難的時候,我就會隨手拿出紙筆進行「 自由書寫 」,並且讓「書寫」好好陪著我,甚至是帶領我經歷那段辛苦的心路歷程;有時寫著寫著,就會有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原先困頓的地方,突然有了一線生機;原先還感到猶豫矛盾的情緒,突然就因為給了理解之後而安心,如果要我為「自由書寫」給個定義,我會 說 ,它是我和 內 在靈魂對話的橋樑。         因為自由書寫,讓我心裡面那些「渴望」逐漸被聽見,「自己是什麼」、「自己要什麼」就變得更清楚了,因為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才能 夠 在和他人對話的時候,可以 說 清楚心裡面所在乎的事情,別人也才有機會去理解你渴望被聽見的聲音。所以,「書寫」不僅是和自己對話的橋樑,也是協助和他人對話的工具。         我們在想,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可以不拿出來分享給朋友們,如果每個人平時都可以練習讓「自由書寫」來陪伴自己,陪伴那個常常會孤單、害怕、委屈、不知所措的自己,照顧那顆混亂不安的心,進而得以唱出屬於自己的主旋律,那該有多好!所以這個「自由書寫與敘事對話」的工作坊就因此誕生,也期盼與會夥伴都能在活動中感受到「自由書寫」的美好。』 馨慧說: 『一直以來,我都是喜歡書寫的。從國中時期寫日記開始,到寫部落格文章,各式各樣的書寫,對自己分別帶來不同意涵。而學習敘事後,開始領略那種被好問句問到後產生對話,那種內在歷程中所產生的滋養與力量。也逐漸的,透過書寫內在雜雜亂亂的思緒感受,讓這些看似飄忽無法捉摸的情

連心家2014電影欣賞同好會(1)--橫山家之味

首先,先要謝謝一群好朋友(老朋友和新朋友)一起參與了第一場電影欣賞同好會,也共同見證了在連心家想實踐的「故事(敘說)可以影響故事」的哲學態度,謝謝大家,過程裡的感動都會一直在我心中。 接下來我想要寫一些我對這部電影的體會與感受,拋磚引玉,也希望有更多朋友可以在此留言,說說你的回饋與迴響,不管你是因為看過這部電影,或是只是路過被其中的某些文字引發共鳴,都是可以說的。 「橫山家之味」是一部很平凡,卻又有好多豐富故事的電影,它描述了一個平凡家庭裡,家人回家祭拜的故事,電影裡裡發生的故事情節,你我家裡都會遇到其中一部分,故事裡的固執不通人情的老爺爺、善於用食物照顧家人的老奶奶,在乎父母的肯定卻又一直得不到的次子,努力扮演好賢慧媳婦言行的媳婦....的各種角色,或許你也都可以在家人或朋友中找到類似的人物,在這些家庭秘密、外遇、哀傷與思念、親密關係等議題被探討的時候,電影沒有給解答(或許生命中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是每次看完之後,就會有好多的感動,我在這裡,想要說說兩個我一直會回味的地方。 盡責卻孤獨的父親 。我每次看老爺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或許他看來是這麼的不通人情,每次講話,都會讓身旁的家人感到不悅,甚至生氣,但我在想,在他的生命論述裡,當個能傾聽或是與家人建立親密關係的爸爸,一直不是他在社會文化裡被要求的角色;那他的角色期望是什麼?或許就是努力賺錢養家,讓家人能夠有富足的生活,妻子不用擔心家計,孩子能夠讀大學。他有無努力盡到這些責任,有啊!但是當他從那權威且受人尊敬的醫師角色退下來之後,他發現世界改變了,在工作上,他是權威者,也是優勝者,但在親密關係裡,恐怕他是個失落者吧!因為沒有一個家人願意好好理會他,或是用他認為合理的方式去接近他,我猜,他也不懂得如何好好接近太太、兒子及孫子吧。從社會建構的立場來看老爺爺,理解他行為背後的社會脈絡及故事,就對他那些言行多了一些理解。 凡事總遲了一步 。電影最後的地方,次子突然記起那個相撲選手的姓名,順口說出:「唉呀,怎麼每次都遲了一步。」以及,在最後他說:「終究還是沒有陪爸爸去看足球賽,還是沒有實現媽媽要坐兒子汽車的夢想。」心裡就會有很大的震動,在關係裡,一些看來簡單的事情、容易的願望,卻因為它看來平凡而變得不重要。重要的事物,總要在它失去後,才能顯得它的重要。 故事裡有好多地方,值得大家細細品味及感受

一封誠摯的邀請函:造成改變的關係與對話--「合作對話取向讀書會」

註:目前已經收到15份報名表,所以只好關閉報名系統了 。 才一天,已經收到了15份報名表了,內心是悸動的,也是感謝的。 為了要考量學習的品質,我們必須控制與會的人數,所以 依據報名順序正取12名,備取3名,如果有人放棄了,我們會優先從備取名單中遞補,若還有名額,我們才會再次開放系統,謝謝大家。 造成改變的關係與對話 -- 「合作對話取向讀書會」 合作, 是在學習, 如何可以在不委屈自己的情況下, 還能夠好好的跟情人、家人、朋友在一起, 透過關係建構的哲學精神去對話, 透過對話達成相互理解及合作,甚至療癒了彼此。 合作治療取向不是技術, 它是一種生命實踐的態度, 邀請您成為我們的對話夥伴。 這幾年我都浸泡在後現代取向的學習裡,從焦點解決取向( solution focus brief therapy )一直到敘事治療( narrative therapy ),更重要的是,也都努力在生活及生命裡實踐後現代的哲學觀及態度,很開心,也很喜悅。 在前幾年就接觸了 Harlene Anderson 所提出的合作取向治療,很喜歡裡面所提出的哲學思考,而且,它還是我所喜歡的後現代哲學觀,真是太好了。但當時因為缺了老師導讀,也沒有同伴一起閱讀,雖然認真的讀完兩大冊,但仍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知道的還是知道了,不明瞭的還是不明瞭了。 這樣的缺憾,直到去年聽聞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開辦「合作對話取向認證課程」之後,終於得以圓滿了。我馬上報名參加認證課程,並開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聽課,一起討論,共同品味合作與對話的哲學之美,也沉浸於 Harlene Anderson 大師的指導與示範,對於社會建構、詮釋學及對話理論有了更詳細的理解,也深刻體會到,敘事治療裡所談的「未知( not knowing )」、「去專家」的背後,原來有這麼重要的哲學思考過程。這樣的思考與對話,也幫助我更貼近了敘事治療以及迴響團隊。 因為這樣的緣故,我也很希望能號召一群對於後現代取向學習有興趣的朋友,特別是對於合作對話取向感到有興趣的人們,大家一起來閱讀,一起和書裡面的文本內容進行對話,一起分享在實踐知識時所帶來的喜悅、疑惑、興奮或困頓,我認為對話是重要的,學習是要有夥伴的,這樣的學習才更有合作的精神,也才更能有持續學習的動力。 我這次挑選了 Ha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