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盲人摸象 vs. 後現代思惟

公布這次的「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讀書會」的報名簡章之後,很多朋友來信詢問,「後現代」是啥玩意?「社會建構」又是什麼碗糕?我也很難用幾句話講清楚,不過,我試著用一個故事來說說我對它們的理解。 對我來說,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就是一種生命態度,是一種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它認為人世間沒有絕對正確的真理,你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有機會看見不同的面貌,如果戴著不同顏色的眼鏡看待這個世界,你就會看見不同顏色的世界,世界只有一個,但是眼鏡卻有許多種。 小時候讀過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小時不知這故事出處,現在google之後才知道乃出自佛經),故事大致上是說,有一群眼盲的人們被帶到大象面前,請他們用手摸大象的身軀,然後說說他們所認知的大象是什麼模樣。 第一位摸到大象的耳朵,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個大扇子。」;第二位摸到大象的身體,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堵牆。」;第三位摸到大象的腿,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棵樹。」;第四位摸到大象的尾巴,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條繩子。」;第五位摸到大象的鼻子,他就說:「大象長得像一根水管。」,對這些盲人來說,他們都用各自的語言敘說了自己所認為的真實,然後相信了這個真實。 後現代思惟讓人們重新去檢視自己原先所堅信的真理,因為真理是在特定時空環境裡的人們所建構出來的,所以不應該用「理所當然」的態度去看待它,而是開始用好奇的態度去理解「真理」背後的脈絡與故事,也就是說,去好奇是哪些故事及脈絡建構了這個「真理」。當開始願意去理解真理背後豐富的故事之後,你才更能知道,每個人所深信的真理,背後都有著如此豐富的故事,不同故事敘說,建構出不同的真實。 了解後現代主義所提出的理論,究竟對我有什麼幫助?越深入學習這些心法之後,在「了解自己」、「人際相處」上都越有了解放的自由。為什麼?因為當有人跟你想法不一樣時,你就知道,這是代表著是兩套不同的社會脈絡及故事敘說,在你眼中,對方的言行舉止是那麼的荒謬不合理的,但在各自身處的社會及脈絡裡,卻是再合理不過了。所以無須去爭辯誰對誰錯,而是試圖去理解這些不同想法背後的脈絡與故事。 「理解」擴增了人們看待世界的視野,也重新認定「差異」的重要性,雙方的「差異」不再是對錯之爭的來源,反而是培育相互理解及多元真實的養分。從後現代的眼光來看,「差異」不應被消滅,而是應該被好好的尊敬。...

連心家反思對話空間的由來

圖片
這次舉辦讀書會的地點是在「連心家反思對話空間(註)」,這裡是我在離開穩定的學校教職工作之後,和兩位好友所共同成立的工作室。 每個語言背後都有它獨特的生命故事,我也想要好好說說「連心家」及「反思對話空間」這兩個語詞的故事與意涵。 「連心家」的故事與意涵 會取「心家」為名,因為實在是很喜歡「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這句話,衷心期望這裡可以成為許多人的「心家」。 我是一個很眷念家庭的人,這輩子在事業成就上我沒有什麼太大的野心,但我很喜歡家庭溫暖的氣氛,我喜歡「家人們」圍著昏黃的燭光,在舒服樂音的陪伴下,靜靜的聽著彼此內心的話,可以聽見心裡面各種不同的聲音,有勇敢、害怕、不捨、懊悔、快樂或是渴望等等。有的時候,聽者給幾句真心的回應,要不然,就只是安安靜靜的望著對方也是很好的。很奇怪,我就是很喜歡這樣的感覺,那會浮現出人與人連結的畫面。 會在「心家」之上加上一個「連」字,除了反映我的姓氏之外,其實「連」這個字也有「連結、相連」的含意,我認為,「連結」是人們內心的渴望,人渴望與其他人有連結,是被懂的,是有歸屬的,而非一個人孤零零的存在,所以也就開心的加上這個字,讓「連心家」成了這個工作室特有的名稱。 「反思對話空間」的故事與意涵 會採用「反思對話空間」,是反映我這幾年進行家族心理晤談、團體督導時的工作型態。我一開始喜歡採用「迴響團隊(reflecting team)」的方式進行團體督導或帶領讀書會,透過「敘說、迴響、見證及再敘說」的過程,讓多元聲音可以在一個自由空間裡彼此迴盪著,沒有哪一個聲音是優於其他聲音的,每個聲音都可以平等的被聽見,這樣尊重「多元聲音並存」的概念,也就真正實踐了後現代思惟裡「多元真實」的概念。與會的成員們從一開始的陌生,直到後來的喜歡與享受,最重要的也就解放了自己原先受錮的思想,而享受於多元並存的自由當中。 之後在吳熙琄老師的帶領下,閱讀了Tom Anderson老師的文章,他們將迴響團隊的概念再擴大,認為與會的成員都是反思對話的夥伴,每個人既是敘說者,也是迴響者,彼此之間的對話是一種連續循環的過程,永無終止的時候,所以就將原有的概念擴增為反思對話過程(reflecting processes),我更喜歡這樣的語言,「說者」與「聽者」在彼此一來一回的對話過程裡,就共同創造出了...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讀書會

緣起 聖嚴法師曾經說過:「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因此,聖嚴法師發下宏願,要終生弘法。這是我所嚮往及尊敬的境界,一個人,一輩子,一個宏願,然後認真的去實踐它。 這幾年,在熙琄老師及合作對話取向課程的薰陶之下,我享受後現代哲學學習的每個片刻,在其中透過閱讀、反思、對話及實踐,我有了一些轉化,我喜歡這樣的轉化,因為這樣的轉化有助於我有效的去因應這幾年生命階段裡的挑戰及難題。 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弘揚「後現代取向」的一顆小小種子,希望可以透過帶領讀書會、工作坊的反思對話過程,可以讓更多朋友參與在「分享、回饋、反思、對話及迴響」的美好當中,希望能藉此培育出更多跟我一樣的小小種子,將後現代哲學態度實踐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及生命當中,並讓身旁的人們因此得到更大的福氣。 讓合作對話及反思對話的美好,可以更為人所知,更多的喜歡,這是我的初心。 實踐場域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這本書是由社會建構論的倡建者格根(Kenneth J. Gergen)及陶斯學院(Taos Institute)副主席邁可納米(Sheila McNamee)於1992年邀請一群後現代取向的同好所共同完成的一本好書,直到去年(2017年)才由心靈工坊及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所共同翻譯出版。所談論的是社會建構論的心理治療,但主題包羅萬象,包含有:家族治療、合作對話、反思團隊、敘事治療等等,在當時,對於如何在心理治療領域實踐社會建構論,這些作者們可都是投入極大的熱情,編輯能夠號招他們來完成這本書,也真是不容易啊!這本書雖然已經是25年前出版的書了,但我覺得很適合作為想要學習社會建構論及後現代思惟的入門書籍。 在我這幾年浸泡在後現代思維的經驗裡,我覺得組成學習社群一起閱讀、討論、反思,進而實踐,是最好的方法,不僅可以擴增自己的學習經驗,也可以相互扶助,持之以恆的共同學習下去。就讓我們從這個讀書會開始,一起進入後現代反思對話學習及實踐的旅程吧! 帶領人:連廷誥心理師    諮商實務工作十餘年的經驗,專注於敘事治療、反思對話及合作對話取向的學習及實踐。近幾年來開始在「穩定」及「冒險」兩種不同世界裡獲得滋養的養分,心裡空間不斷擴大,因而能夠好好照顧自己、家人、朋友、學生及案主。喜歡旅行、登山,喜歡...